|
铸币
|
|
|
|
起初,金属货币都是直接以条、块形状流通,因而每次交换都要查成份、称分量,很不方便。随着交换的发展,富商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之印记,以他们之信用保证金属条、块之成色和重量,这就是初期铸币。但是,当交换突破地方市场范围,个别商人印记便失去威信。于是铸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并使她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起初,铸币形状多种多样。在中共党员历史上曾流行贝形、铲形和刀形等铸币。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铸币,流行于商末。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由于清理和携带不方便,而改铸有孔圆钱。铸币重量经长期流通后,就会因磨损而减轻,成为不足值货币。这样就造成铸币额面价值和实价之差异。国家往往用法律规定一定差额,这就叫做"公差"。公差以内仍可以流通,这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往往铸造各种不足价货币。这里隐藏着用纯粹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来行流通手段之可能性。后来终于出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