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哪些创新竹雕值得收藏
|
|
|
|
编者按:
竹雕作品是近年文玩收藏中的热门,在明清竹雕纵横拍场的同时,当代竹雕也不乏掌声。现代竹人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的创意与审美,受到了许多时尚藏家的青睐。与此同时,竹雕又似乎是个深陷传统的领域,其创新显得格外艰难,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谨慎。那么,这些竹人又是如何诠释当代工艺美术的创新问题的呢? 其实,在当代工艺美术创作领域,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已是老生常谈,然而伴随工艺美术市场的抬头,对于收藏者来说,这一话题却有着实在的意义:如何选购。 工艺美术是个有着巨大传统背景的门类,有时甚至会令人觉得传统的看起来更舒服,因为其图案、技法和气息更熟悉。不同于古玩字画的辨伪和存世量等判断“指标”,工艺美术品的收藏价值往往由其艺术性,或者说是收藏者对其艺术性的把握来决定,因此,传统一些的往往买起来会更“安全”。 但事实上,大量的创新品种正在不断涌现,而作为“当代”的一个艺术收藏门类,创新品种的潜在艺术和经济价值也是不言自明。因此,收藏者又很难绕过“创新”这个话题。琳琅满目的创新作品,究竟哪些是哗众取宠,哪些具有收藏价值? 本期主持 卢 葳
历史链条中的小小一环
张伟忠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不在竹片上雕打篮球之类的现代题材。我回答说那得先问问竹雕有没有这种可塑性来做现代的东西。所谓现代是形式还是理念?竹子其实是一种人文的东西,里面有很深的传统文化积淀。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身处嘉定,有很好的竹雕氛围,但过浓的传统又让人很难跳出来,每天看到的就是那堵围墙。所以我也会去看双年展、艺博会,也会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希望找到一种衔接。在我看来,传统不应该是一种形式,比如现在人对三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象,其实那是精神的东西。 所谓的创新,更多是在理解前人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改进。比如我在雕人物时,背景采用吴鲁珍的薄地阳文,但比他略加改进。吴的做法是将背景全部铲掉,露出光素的肌理,这样的优点是宾主分明,让竹丝的淳朴质地与精雕细琢的文图对比呼应。可如果用来雕人物,则会有站不住的感觉,而且没有虚实场景,成了图案画。因此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加入留青的虚实表现,将人物置于空间场景之中。 艺术创作有两个选择:是渐序前进慢慢体悟,还是大跨度跳跃?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似乎还是应该渐序前进,进两步,退一步,螺旋上升,反复劳作,积累沉淀,而不是急功近利。 我始终认为当代的艺术家要把自己看作历史链条中一个很小很小的环节,要能恰到好处地扣上去。这是个速度的平衡问题,太快了没有传统味道,太慢了完全和时代脱节。 (作者系嘉定竹雕艺术家)
别把创新看得太重
俞 田
我们不必非要把创新看成是件特别严肃的事情。古人与现代人的差异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创作理念不一样,工具不一样,生活节奏不一样。老传统没有西洋的东西,而我们却接受了很多。现代人的张力是古人没有的,古人的工细又是我们没有的。 因此我更主张艺术家只需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至于如何评价,那得留给几百年后的人们去讨论,不是我们的事。我们只要愉快地创作,思考自己怎么能做好就足够了。 我在创作过程中喜欢不断解决问题,尝试新的变化,不喜欢机械重复。我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在思考如何处理材料,更注重竹子本身的一些特性,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多是情趣型的。但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给创作加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同时,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来表现张力,也是需要慢慢解决的。竹本身有很多限制。像我前年买回4000个竹根,曝晒之后只剩下98个,有些形状特别好的偏偏特别容易裂,反倒是普通的保存得好。因此想要做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很难。要把规整的材料做得不规整,就必须靠变形,我目前觉得变得还是不够。 事实上,我做的是我的东西,这里有我的思考,有我在解决的问题,那么自然就是现代的了。 (作者系浙江竹根雕艺术家)
工艺创新“工”在先
施 远
当代竹雕的创作主要有两条路:一种是立体圆雕,在表现力上更具优势,自由空间大,可借鉴的方面也多;另一种是平面雕刻,难免受绘画限制,只能在传统样式里找东西。当代出新意的往往都是圆雕作品,因为它可以吸收最新的雕塑手法。平面则必须从绘画理念上寻找突破。 嘉定竹雕的产生本身就与绘画密不可分,但雕竹要有雕竹本身的语言,否则就成一味的绘画了。像我们后人理解竹雕上的写意,有些就是直接把中国画中的写意搬上去。”以刀代笔”的“笔”其实应该是指一种自由的语言,而不是真的用刀去表现笔墨。 所谓“工艺”,必然是工在前,艺术性应该在工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工艺美术从乾隆到现在,都是在模仿绘画,甚至连有些玉雕都在模仿,搞得和牙雕、料器无异。但其实,每一种材料都有中国文化赋予它的独特气质,这就是“工”。而工艺创作就是要符合材料本身,发挥材料特性。只是把画画在竹子上,那不能算竹艺。 竹雕的特质在于它自产生之初就与文人直接有着密切联系,而不是像其他门类先要经过民间工艺,再由文人审美需求对其加以点拨。竹雕的真正起源应从明代朱鹤算起,而朱鹤雕的正是文房用品。当然竹雕的技法基础仍然来自民间工艺,可以说竹雕是同时具备了完善的技术与高雅的文人审美。因此在文玩中,同样的物品比如臂搁,竹、木、牙、角、玉质的放在一起,一定是竹臂搁最能激起人们想要拿起来把玩的欲望。
|
|
|
|
|
|
|